董总文告
2018年9月1日
政府秉持公正多元理念施政
才是确保各族群团结的要素
本会针对日前因我国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接受《透视大马》专访,华文平面媒体转载有关的访谈,而引起热议的宏愿学校课题,发表文告如下:
1.依据星洲日报转载《透视大马》的报导,“首相敦马哈迪重提宏愿学校政策,并认为要达到种族团结,学生在同一屋檐下学习有助于达到这项目标”、“我曾经建议将三个源流学校放在一起,却遭到极端主义教育人士反对”。
针对上述首相的言论,本会表明,我国目前正热烈地欢庆建国61周年之际,可是国内各族群之间却并未能达致真正融合,有许多野心政客昧着良知将之归咎于现有多源流学校体系存在所致,而又有一些没有审慎思虑的人士又相信这些政客的说辞。事实上,国内各族群之间未能达致真正融合的罪魁祸首,乃是过去执政当局,没有以公正、开明、多元的理念和政策施政,才是导致今日族群间多极化的发展而未能融合的关键因素。
本会认为,促进国民团结有各种方法。这包括政府的施政,尤其在法律、政策和执行措施方面,拥抱开明、多元和进步的思想和言行,在各个领域必须公平对待各族人民,尊重和支持我国多元社会的各种语言、文化、学校源流、宗教信仰的发展,不再继续进行歧视、打压或边缘化,并且摒弃狭隘和落伍的意识形态。
2.本会严正表明,《宏愿学校计划》是以“国民团结”之名,行“最终目标”之实。宏愿学校是一种“过渡期学校”,先把两所或三所各源流小学集中在宏愿学校,然后以国语(马来语)作为宏愿学校的统一教学媒介语。
本会对宏愿学校的斥责,决不是危言耸听,因此有必要回顾《宏愿学校计划》的历史背景及概念,就会明白这项计划所暗藏的祸心。
1995年8月26日,时任教育部长纳吉宣布将在第7大马计划(1996-2000年)下,在全国各地设立宏愿学校,把国小、华小和淡小建在同一块校地。该年12月,教育部教育研究和策划组在教育部策划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宏愿学校计划书或指南,名为《宏愿学校:概念与实施》(Sekolah Wawasan: Konsep dan Pelaksanaan)。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公开提出“Sekolah Wawasan”(宏愿学校)的名称。
1995年《宏愿学校:概念与实施》第4.2条文阐明:
“4.2 Dalam usaha mencapai matlamat perpaduan negara, pendidikan memainkan peranan yang amat penting. Dasar Pelajaran Kebangsaan yang berteraskan Penyata Razak 1956 jelas menegaskan tujuan dasar pendidikan sebagai alat perpaduan bagi rakyat negara ini, khususnya di kalangan kanak-kanak sekolah. Bahasa Kebangsaan sebagai bahasa pengantar yang seragam bagi semua jenis sekolah dilihat sebagai satu ciri yang paling penting dan perlu dilaksanakan sepenuhnya secara beransur-ansur.”
“4.2 在达致国家团结的目标方面,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1956年拉萨报告书》为核心的国家教育政策,明确地强调教育政策的目的,是作为团结国民的工具,特别是在学童方面(即小学方面)。因此,国语(即马来语)作为所有类型学校(即各源流学校)的统一教学媒介语,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而且必须逐步全面实行。”
直至2000年初,教育部拟定的1995年《宏愿学校:概念与实施》文件内容方为民间所知,且于2000年7月25日,国阵最高理事会会议通过并宣布,国阵14个成员党一致同意设立宏愿学校。国阵政府强行兴建了5所宏愿学校,所幸在民间各界极力的反对下,政府欲假借《宏愿学校计划》落实《1956年拉萨报告书》主张逐步落实单元化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逐步消除各源流学校的狠毒隐议程被挡下。
3.本会重申,在国家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各族公民的权利与福祉,公正、开明地支持各源流学校发展的大前提下,本会都乐意和坚决地,支持任何促进国民团结和加强不同源流学生之间的交流。
可是,如果任何方面,包括希盟政府,欲假借加强不同源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促进国民团结的名义,实质上却暗藏隐欲遂行单元化文教政策的议程,比如欲落实《1956年拉萨报告书》“最终目标”的《宏愿学校计划》,本会必定率同各方开明公正的群众予以坚决的反对。
本会也必须表明,绝对不是反对国民团结,也不是要“隔离”各族学生,不是反对学生交流,而是因为宏愿学校计划被利用来落实“最终目标”。
4.事实上,教育部学校组早于1985年7月28日,就曾提出一项名为“综合学校计划”。并且宣布将于1986年推行这项计划,即是打着加强国民团结名号,把国小、华小和淡小结合在一起,实质上就是要将各族学童置于同一个屋檐下,以共同团结语文(即马来语文)学习的学校制度铺路,这完全就是《宏愿学校计划》的前身。
当年在华社各党团的动员及激烈反对下,因此于该年11月7日,促使教育部与董教总进行会谈,最终双方同意以“学生交融团结计划”代替“综合学校计划”。在学生交融团结计划(RIMUP)下,各源流学校将联合成立一个由学校董事会代表、家教协会代表、校长、副校长和教师组成的委员会,自愿参与在上课时间外进行的8项特定活动(越野赛跑、徒步竞走、足球、篮球、英式女子篮球、手球、儿童运动会、清洁和美化校园),且不能以任何形式涉及各校的媒介语文、课程、行政、宗教和学术,不能破坏学校的特征和地位,使各校提高合作,共同受惠。而教育部学校组出版1986年《学生交融团结计划指南》(Buku Panduan Rancangan Integrasi Murid-murid Untuk Perpaduan),并挑选18组55所小学于1986年初试验推行该计划。
事实上,《学生交融团结计划》也真正的在有关学校实施了几年,也取得不错的成果,可是后来却又被教育部束之高阁。约于2010年,教育部又再次推行《学生交融团结计划》,各源流小学也在这项计划下,举办各种跨族群活动,让各源流学校的学生一起进行活动,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关单位并没有积极及大力的支持,尤其是在经费的投入及支持,更是其中的关键。
本会表明,只要当局能夠秉持公正及开明地支持各源流学校发展的大前提下,将坚决地支持任何促进国民团结和加强不同源流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是教育部与董教总达成共识的1986年《学生交融团结计划指南》。
本会吁请政府必须重视及编列预算,以提供充足的经费,推广学生交融团结计划。